作为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款重型越野汽车,红岩CQ260于1966年6月试制成功。2年之后改型为CQ261,并于1971年7月投入批量生产。并在1984年国庆35周年的阅兵典礼上亮相,这也是这款车最辉煌的时刻。在上汽红岩建厂55周年的活动当中,一辆军绿色的CQ261尤为显眼。为此,小编去了一趟红岩厂区,一探这辆近40年车龄的老功臣。
时间回到1959年,一批法国贝利埃卡车通过摩洛哥转运到中国。1963年,周总理在访问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时,参观了贝利埃在当地的装配厂,有意引进制造这种卡车。1964年,我国与法国正式建交。1964年8月,一机部拿出了“引进法国贝利埃GBU15、GLM、T25、TCO等四个车型技术的意见”。 10月初,国务院决定四川宜宾高压电器厂改建为宜宾重型汽车制造厂。按照设计预想,由该厂接收贝利埃汽车技术,年设计生产能力为GCH车型400辆、T25车型50辆、GLM车型200辆。10吨级自卸车400辆(在GLM车型的基础上开发)。
1965年6月3日,在中法双方就引进技术达成一致后,签订了《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和法国贝利埃汽车公司就四款贝利埃重型汽车技术专利转让合同》。根据这份合同,法国贝利埃汽车公司向中方转让GBU15、GLM、T25、TBO等四个基本车型和相配套的三种发动机的相关技术。合同金额为850万美元。引进的这四个车型中,GBU15车型就是贝利埃摩洛哥工厂生产的GCH车型,也就是红岩CQ260的原型。
作为改进后的车型,CQ261更加适应中国环境。硬朗的外形,极大的接近角突出其强悍的越野能力。很明显,该车经历过翻新,重新喷涂的漆面让它显得更加年轻。但稍显遗憾的是,玻璃上的雨刮器弄掉了,缺少了点感觉。
跟早期的东风140两块玻璃一样,红岩CQ261的两块也可以向前推出一部分,在炎热的夏天进风降温。毕竟那个年代的车辆没有空调,夏天酷热难耐旁边还有一个大发动机鼓包,不吹点风真的容易中暑。
双排座的驾驶室能够容纳6人。车门的铰链安装方式在今天也很难见到了,前后两扇车门开启如同一只蝴蝶,非常有个性。只是第二排的上下车有点难度,几乎一个越野轮胎的高度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看过资料的才知道,CQ261系列的发动机有两种,其中越野汽车使用的是200马力柴油发动机,而6x6的牵引车功率更大,达到了250马力,而油耗也飙升至百公里84升。
车轮尺寸14.00 R20,很典型的越野轮胎花纹。看轴头你并不会觉得它有什么特别,那是因为没见到它的牙包而已,因为这有可能是在常规卡车上能够见到的最大牙包之一。
看到这黑黑的一坨,真的是长了见识。难怪连刹车分泵都只能装在两侧的钢板弹簧上方。
胶带缠满的三幅式方向盘像极了小时候上学时每天要坐的铰接大公共。仪表台上几个仪表依次布置,而且这车带有发动机转速表。70年代生产的国产卡车有几个带有转速表的?
中控台?不存在的,一块刻满了操作说明的铁皮告知驾驶员档位与分动箱操作。
据悉,这辆CQ261已经作为上汽红岩发展历史的珍贵车型被永久保存,所以如果您有机会去上汽红岩位于重庆渝北的生产基地,有机会与它来一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