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车网 转载】上世纪70年代长征一炮打响上世纪90年代长征汽车衰落
今年,长征汽车重新上路
提示
9月11日,第一辆重卡汽车从中航工业河北长征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总装生产线上成功驶下。这一刻,标志着曾经的邢台骄傲“长征”汽车涅槃重生,中航工业集团与邢台人的汽车梦变为现实。
20年后“长征”新秀
当天,随着这辆cz4250su334缓缓驶下生产线,现场一片赞叹声。
该车的发动机是一款节能型大功率发动机,功率为360马力。可满足国四排放标准,耐久性里程100万公里。在安全上,左右车门装有防撞杆件,再配以加强的门梁、超大前风窗、全视野后视镜和安全气囊等安全设计,使得“中航长征”成为目前国内最安全的重型卡车之一。
“车内设有最宽处达850mm的超宽卧铺,并带有卧铺阅读灯、前阅读灯等人性化设计。考虑到使用的方便性,车门开度接近90度,使上下车更为方便。”厂区负责人田林杰告诉记者,为了提升技术能力,新的长征汽车引进捷克第四代技术,核心技术就是采用脊骨管车架和摆动式车桥,具备卓越的行驶特性,尤其适合复杂恶劣的路况和地形。
明年完成核心零部件制造
中航工业河北长征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是全省“百家央企进河北”的首个开工奠基项目,是中航工业旗下、河北省重点发展和支持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
该项目从2012年6月底正式开工建设,目前项目一期一阶段工程已经完成。已建成92884的厂房,完成了总装生产能力包括底盘组装、总装等11个标段的设备及动力公共配套设施的安装调试。按照“边生产经营、边建设改造”的方针,该公司正在实施一期二阶段工程建设,计划明年完成车架车间及核心零部件制造。届时,将形成年生产能力25000辆的体系完整的制造经营能力,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30亿元。
此外,中航长征汽车生产基地还将形成中重卡/特种车底盘生产制造产业,以及以此为带动的上游核心零部件产业和下游特种装备及各类专用车产业,实现特种车底盘业务、军用专用车业务、民用专用车业务及特种装备4大板块业务。
“长征汽车”重新上路
看着新车下线,时隔20多年,仍留存在人们脑海里“踏平坎坷路,路上有长征”的记忆重新被激活。
1970年,北京新都机械厂、天河汽车修造厂迁建邢台,分别改名邢台长征汽车制造厂、红星汽车制造厂。1972年7月1日,长征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越自卫反击战时,凭借其独特的风冷发动机、浮动半轴、全驱动和三轴闭锁技术,在山地上如履平川,叫响了邢台长征的名号。之后,与捷克合资生产的太脱拉,供不应求,扬名全国,红彤彤矫健身影遍布全国的各个工地、厂矿、油田。
可惜,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为种种问题,邢台汽车产业轰然倒塌,长征汽车也不例外。
近年来,邢台一方面与中航等国字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一方面鼓励延展汽车产业链条,形成了多家整车生产企业、改装车生产企业,以及2500多家企业配件生产企业。而此时下线的长征汽车,为邢台人重圆汽车梦注入了新动力。
加快壮大邢台汽车产业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兰翠,省工信厅副厅长刘永亭;中航工业机电公司董事长王坚,中航工业机电公司高级专务、中航特装公司董事长吕伟加;市委书记张古江,市委副书记、市长孟祥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国江,市政协主席柴冠景,副市长刘飚,市政协副主席、市政府秘书长盖凤安,市委秘书长宋洪修出席下线仪式。中航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特意为首车下线发来贺电。
张古江在致辞中说,发展汽车产业既是民族梦,也是邢台梦。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期待,坚持把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来培育,积极寻求与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合作,促成了包括中航长征中重卡在内的一批重大汽车项目,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失而复得”的路子。目前,邢台已将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列为倾力打造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并制定了配套支持政策,将在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加快壮大邢台汽车产业。